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生態
首頁/ 新聞中心 / 專題專欄 / 宜居環境 / 生態 / 正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習近平同志主要創立的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觀點、科學論斷、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不斷深化和勇于變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專門)思想和學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最高成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當代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東方智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與習近平同志長期扎根基層,了解人民、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與人民群眾有著密切聯系,與說“人民話”的持續品格是分不開的。從理念到思想,從理論到實踐,從地方到中央,從國內到國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自然的孕育、發展和成熟過程。探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的、歷史的孕育和發展過程,特別是深入系統挖掘和全面梳理習近平同志學習、工作和從政生涯不同歷史時期、重大節點上的“重大文獻”,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過程,體現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執著堅韌和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但她又是新中國70年來歷代黨的中央領導人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理念和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人與自然思想的歷史新高度。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要闡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現實意義,更要在探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哪里來的理論中總結,科學預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什么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共產黨人促進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遵循,成為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哲學體系。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歷史形成的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貫穿了習近平同志早期知青歲月和整個地方政治生涯。這可以溯本追源探求到習近平同志早自梁家河知青歲月起,又自上世紀80年代初主政河北正定縣委,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至本世紀初先后工作、主政福建廈門、寧德、福州和福建全省各個時期,至本世初主政浙江、上海期間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許多思考、言說和實干。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

  在陜西梁家河,習近平同志帶領村民建成了陜西省乃至整個陜北地區第一個沼氣池。上世紀60年代末,習近平同志插隊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開始了艱苦卻受益終生的知青歲月。在這里,他和群眾一起打壩造田、發展生產。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正如原延川縣文安驛公社黨委委員楊世忠所講述:“近平上任以后,不僅自己積極勞動,還帶領廣大社員治溝打壩、植樹造林、大辦沼氣,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974年1月,《人民日報》介紹了四川省中江縣龍臺公社利用沼氣代替柴草和煤炭、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氣的經驗。習近平同志即意識到梁家河缺煤少柴的情況可以用發展沼氣來解決。是年7月,習近平同志帶領梁家河村民遠赴四川“取經”后,在梁家河建成了沼氣池,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和施肥問題。這個傳統直到今天仍然保留了下來。小小沼氣池,不僅僅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問題,在當時時代,其重要的意義,實際涉及到習近平同志2017年批示指出的“廁所革命”問題,也是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的“公共衛生革命”。 梁家河這段經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萌芽階段,盡管在某種意義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連習近平同志本人也未必從環境保護、循環利用的專門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但毫無疑問,這是青年時代的習近平同志與群眾一起,發展農村生態經濟的生動實踐,是寶貴的人生財富。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率先提出了“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理念。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同志在北京以南240公里的河北正定縣度過了三年歲月時光(1982-1985)。1981年底的正定,是“高產窮縣”,人均年收入僅148元。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習近平同志帶領班子,倡導發展“半城郊型經濟”,搞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發展經濟作物,正定改革如火如荼,經濟迅猛發展。特別是,為解決正定人多地少的矛盾,習近平同志面對沙荒面積大、無人耕種的情況,提出向荒灘進軍,“要發展好林業,利用好荒灘”,縣里研究制定了《關于放寬發展林業的決定》。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知之深 愛之切》著作,收錄了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的講話、書信和文章等。在該著作中,習近平同志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論述,實際上已經涉及到資源、環境和人口問題,涉及到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問題。他提出農業經濟是由農業經濟系統、技術系統和生態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而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本身;要把正定縣建成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效率高、生態和經濟都呈良性循環的開放式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是十分了不起的思想。1985年,習近平同志負責制訂的《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強調: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嚴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鄉。這實際上已經宣示向污染宣戰。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從1985年6月習近平同志任職廈門始,至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期間先后主政寧德、福州和福建全省。17年間,習近平同志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省建設,提出了許多在今天看來仍然極具前瞻性、戰略性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工作思路和決策部署。這里如:(1)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強調不能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著力整治亂砍濫伐樹木、亂采沙石工作,推動筼筜湖綜合治理。現時代,筼筜湖碧波蕩漾、白鷺翱翔,成為廈門靚麗的城市名片,是“城市綠肺”。(2)在福建寧德,為了讓閩東群眾盡快擺脫貧困,習近平同志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他在《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 在《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一文中,他強調處理好若干重要關系,其中,統籌好長期目標與近期規劃、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等,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始終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思路。(3)在福州工作期間,他主持編定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首次將“生態環境規劃”列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城市生態建設”理念。(4)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大科學論斷得以溯本探源。1997年4月10日,擔任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他高度重視閩江流域整體性保護,高瞻遠矚、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態省建設的戰略構想,形成了中國水土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浙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八八戰略”踐行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發源地。“八八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東部工業大省浙江省省域范圍的先行探索,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經驗。2003年7月1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八八戰略”。“八八戰略”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浙江省的先行先試板,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涉及經濟轉型、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陸海統籌、海洋生態文明、法治與人文、平安社會等多個事關浙江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科學發展的戰略要素,體現了習近平同志一以貫之的治國理政風范和對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和全局視野的深諳和應用自如。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八八戰略”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在這里,習近平同志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出發,推動制定了《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啟動實施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也正是在這項偉大工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享譽四海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開創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國先河,也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發展范式。針對浙江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總之,“八八戰略”是浙江的,也是中國的。它為浙江全面發展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帶來了全面深刻的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八八戰略”和“四個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在上海,習近平同志提出“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氣解決一些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盡管只有短短7個多月時間,仍然就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留下了在主政上海期間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思想文獻,特別在“三農”工作的許多新理念中,涵蓋了在今天仍然令人倍感新穎的生態文明理念。2007年7月11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青浦區調研時召開座談會。他針對淀山湖水保護區的問題,提出要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實行嚴格保護制度,通過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倒逼生產方式轉型,更好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他提出既要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堅決依法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尤要發展和創新生態技術,著力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就積極探索建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他提出加快建立與周邊省市的協同聯動機制,使湖區治理長效機制得以形成;就新農村建設過程大拆大建的問題,他提出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改造與新建的關系,要堅持傳承歷史文脈,在制定和落實規劃時,保護好傳統自然村落和城鎮,這與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的“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思想是一致的;就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他提出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為載體,拉長農業產業鏈,打造生態農業品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2018年10月15日,《求是》刊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對推動“三農”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在該文中提到:(1)2007年4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崇明調研時指出,“建設崇明生態島是上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舉措”,“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扎扎實實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建設成為水清氣潔、林茂土凈、環境宜人的生態島嶼”;(2)2007年6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金山區調研時指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倍加珍惜,切實加以保護”;(3)2007年7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嘉定區調研時提出,現代農業既要發展設施農業、種源農業、精細農業、高效生態農業,還要促進現代農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4)2007年8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在奉賢區調研時指出,上海“具備了全面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條件。城鄉一體化并不是一樣化、一律化,城還是城,鄉還是鄉,風貌還是不一樣的”;(5)2007年9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市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廣大農村地區是整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是城市的‘氧吧’和‘綠肺’,這是其他任何產業不能替代的”。這些重要論斷,是在上海這樣率先且較好完成工業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怎樣更好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實現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嬗變和升華。時至今日,仍然為新時代、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和根本行動指南。

  從陜西梁家河村到河北正定縣,從河北正定縣到福建廈門市、寧德市,從福建省、浙江省到上海市,從上海市到中央,一個(鄉)村、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一個國,都有各個不同地域層級不同的域情,都有動態的、變化的發展史。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地域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系列重要理念、論斷和思想,習近平同志在各個歷史階段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所作的論述,也是新中國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縮影;與此同時,習近平同志政治事業的每一個新的臺階,也都進行了一級又一級的升華和飛躍,既極大體現了習近平同志一以貫之、萬法歸宗,卻又氣貫長虹、力透紙背的淵博生態學說和持續創作熱情,又彰顯了習近平同志作為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理論家的大手筆、大情懷、大擔當、大智慧和大戰略。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自然形成的

  探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的孕育、誕生、發展和成熟過程,不得不著重論述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最為著名的科學論斷之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獨特價值和理念追求。現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成為黨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黨的意志,也是國家建設生態文明根本的思想遵循。作為一種新的綠色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潮、人與自然和諧的方法論和實踐論,在當代中國,已經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圍內也享譽四海。在持續深入了解和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兩山論”的過程中,引起海內外學者極大關注和心靈受到很大震撼的是:一是習近平同志為什么可以較早且首先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二是在綠色發展還沒有成為時代主旋律、社會唯GDP至上發展觀還很強勢的時代,習近平同志為什么可以回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求“兩山論”在浙江的形成過程,即可感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經歷的自然的、歷史的孕育、形成、成熟和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提出和時代昭示。早在2004年7月,習近平同志就提出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關系范疇。在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實踐證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作為一項‘生態工程’,是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使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綠色生態富民家園,形成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縣考察。在安吉縣,有一個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域面積4.86平方公里的村子--余村,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山里優質的石灰巖資源,使該村成為安吉縣規模最大石灰石開采區。村民固然享受了所謂“最富裕村”的稱號,生態賬卻是一塌糊涂,環境污染極其嚴重,老百姓生活實際上受到很大影響。面對這種情況,習近平同志在這次考察中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首次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而且明確科學回答了時至今日國內外學者持續探求的課題:綠水青山為什么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怎樣就是、何以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這表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有條件的”。在這里,“綠水青山”就是生態環境優勢,是抽象的、辯證的、升華了的哲學范疇,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后來才又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在這里,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的優勢”可以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第三產業,包含生態旅游業)的優勢。一國國民經濟的組成,一般而言,是由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組成。生態化了的國民經濟結構,就是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就是綠色國民經濟結構。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生態文明體系”,首次提出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毫無疑問,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就是生態經濟體系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實質闡發和發展。2006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在這里,他首次系統論述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在這里,他把人類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劃分了三個階段。他說,“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歷史亙古永恒的課題和永續矛盾,在人類文明的不同時期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表現不同。(1)從人類社會“明于天人之分”來看,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在大自然那里顯得異常渺小,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可以說,在人類社會早期階段,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不僅及其有限,相反凸顯出人類的進化艱難。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在猛獸的胃里為不同種的動物設立了一個結合的場所,合并的熔爐和相互聯系的聯絡站。”因而“人”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第一選擇。同樣,在農業文明時代,盡管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已經很大,但一方面由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改造和適應自然的能力極大增強,另一方面也由于環境承載能力整體上維持了動態的相對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仍然處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狀態。可以說,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代是習近平同志所述的“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的“第一個階段”。(2)在工業文明時代,“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了比過去各代加起來還更多更大的生產力。” 工業文明以來的300年間,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資源的掠奪、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史無前例,令人驚愕的。其所形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今天的21世紀,整個工業文明仿佛是上緊了弦的發條,絲毫不敢停步,也不能停步,以一物降一物、以更大的環境治理規模制造更大的環境污染,維持著社會的所謂“存在”。這種生產異化、消費異化的社會存在,與自掘墳墓并無二異。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也即習近平同志所述的“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的“第二個階段”。(3)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在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科學揚棄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因為人類意識到工業文明傳統老路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工業文明本身也孕育了生態文明的萌芽。當今時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產業、智能化應用、新材料、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修復、生態技術、循環利用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得人類有條件重新審視“自然鏈條”。我國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預言到第六次產業革命。他就,“第六次產業革命的重點變革在于生產組織,大規模的集團式經營;換句話說第六次產業革命是直接利用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成果——集團式公司組織,于‘綠色農業’和‘藍色農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綠色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早在201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全國人大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即指出:“我說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大會指出: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綠色發展是現代化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方向,時代發展大趨勢。堅持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歷史任務,首先要從轉變發展觀的高度上認識其革命性意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兩山論”,就是要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建設的內在動力。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是生態文明的時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新階段、新常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全球語境和國際表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同志2015年9月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時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黨的十九大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始終以更宏大的戰略、更遠大的目標、更長遠的全球眼光、更廣闊的人類視野,更博大的胸懷,更從容的氣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鮮明主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為這一外交思想添綠增彩。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2016年9月,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同志又指出:“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樸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 2017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指出:“我們應該追求綠色發展繁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回顧和重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場合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文獻,“兩山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語境下的國際表達。從世界范圍看,從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1992年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到1997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議定書》到2015年《巴黎協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一方面,共同擁有一個地球、共同擁有一個生態系統的人類始終沒有停歇探索人與自然和諧之道,但從根本上說,仍然是工業文明范疇和傳統慣性思維下的修修補補。人類普遍意識到工業文明對資源掠奪式占有、生態系統區域性和全球性破壞、環境污染極其嚴峻的形勢,但在工業文明創造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面前,人類從未改變、也未曾改變過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就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總體形勢而言,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其國內盡管呈現出令第三世界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驚艷的所謂“環境良好”,但究其實質,西方發達國家獲得物質財富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通過資本控制全球資源、以擊鼓傳花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國家、南方國家轉移,是通過破壞其它地區的“綠水青山”來維持自己的“金山銀山”。此外,也正如前文所述,工業文明試圖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治理和消除污染,實質是制造出了更大的污染。恩格斯指出,“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 。現在,毫無疑問,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發展浩浩蕩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表明:人類正由工業文明社會向生態文明社會轉型;人類文明處在一個新的轉折點上,正在向“新意識的過渡”。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兩山論”,以承認“自然界的價值”為核心,在超越資本邏輯的基礎上,為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轉型提供了新的價值觀和發展觀。

  恰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所指出:“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從地方到中央,從國內到國際,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這一重大理念、重大科學論斷,同樣經歷了自然地、歷史地孕育、誕生、發展和成熟過程,是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最形象最生動的完全原創性表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以及響徹大地的動員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新時代、新世界新的科學發展觀、綠色發展觀,正以其內在邏輯和理念的延續性和一致性,在世界范圍、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與強烈共鳴,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獨特標志。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完善和成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主要由習近平同志創立的系統、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全景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全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系列所做重要論述、重要文獻、相關批示、科學論斷,其數量之多、信息量之大、內涵之豐富、思想之深邃、體系之系統,前所未有。習近平同志以強烈的哲學思辯、熾熱深沉的民生情懷、堅定的歷史擔當和博大開放的全球視野,全面系統提出了一系列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內涵、本質特征、演變規律、發展動力和歷史使命等的嶄新科學論斷。這其中,如,(1)關于生態文明遵循的歷史規律,他說,“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關于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他說,“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3)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他說,“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4)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與發展目標,他說,“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等等。

  習近平同志極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鮮明的辯證思維,體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個性風格,以及其所要實現價值的人民性和民族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各類場合與生態文明直接相關的講話和批示超過100多次。這些重要論述,文風樸實、話語質樸、娓娓道來,卻又充滿著極其深邃和豐富的思想內涵,體現出強烈的哲學思辯、熾熱深沉的民生情懷、堅定的歷史擔當和博大開放的全球視野,給人以力量、責任、道義和信心。比如:(1)就愛護生態環境,他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2)就綠水青山(自然生態)和金山銀山(物質財富)的關系,他說,“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 (3)就生態紅線和底線思維,他說,“生態紅線的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4)就現代城市病和順應自然,他說,“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 (5)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堅持系統治理,他說,“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6)就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他說,“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事先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想一想,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環境?” 等等。語言風格折射文風、黨風、政風。習近平同志這種獨特的、貼近群眾的極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充滿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入心入神、觸及心靈,無不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體系”,涉及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五大方面。這里根本的意義在于,它實質上為我們所要建設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指明了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體系,提供了基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方位、綠色化的轉向轉型之路,也為從根本上、整體上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石。在這里,(1)“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是生態文明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3)“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4)“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體現生態文明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生態文明社會逐步培育、發展和日趨完善。(5)“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大力推進的實踐體系,創造性地回答當代中國和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體系的當代創立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也成為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共同財富。正是在這次大會上,黨中央正式明確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回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孕育、形成和發展過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和確立,已經是水到渠成、實至名歸。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為重要目標。在人類歷史發展總過程中,更高、更進步的社會形態總是擁有更為發達和先進的物質技術及其產業應用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人類社會嶄新的文明形態,既要發展和完備社會主義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理應有體現生態文明科學揚棄和超越工業文明發展水平的強大的經濟學思想、理論和實踐基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單純就環境保護談環境保護,他是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立場、觀點和基本方法于一體的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化轉向,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綜合性學說體系。為生態文明注入經濟學思想動力,在更高水平上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歷史新臺階,尤其體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現代屬性、經濟學屬性。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構筑現代綠色產業發展新體系,是黨中央提出加快“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從根本上揭示出夯實生態文明及其社會建設物質基礎、經濟基礎的總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重大實踐來看,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發展。如開展“散亂污”企業治理,有效避免了市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推動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基于劣幣良幣混合幣形成的不健康的供求關系,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使得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最為相關的呼氣、喝水、吃飯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在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中,人們身心更健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最終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嶄新的人與自然關系新學說,她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的探索和形成過程,因而極具實踐性和哲學思想性。她既主要由習近平同志創立,又自然地上升為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社會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提出的中國方案,貢獻的東方智慧,是人類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發展萬法歸一的天下大同。全黨全國全社會都要善于在追本溯源、探尋歷史軌跡、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形成脈絡中,不斷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和研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歷史新臺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原文發表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年第12期。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