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當下,“觀鳥”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從城市公園到鄉村田野,從沿海灘涂到內陸濕地,觀鳥人穿梭于山林湖泊、濕地海濱,用鏡頭追尋著飛鳥的蹤跡。伴隨著觀鳥群體不斷壯大,守護網絡越織越密,珍稀鳥類頻繁現身,觀鳥經濟敲開致富門。從觀鳥到愛鳥護鳥,鳥類的生態贊歌,正被更多人譜寫。
鳥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發揮著清理害蟲、傳播種子、傳授花粉的作用,扮演著環境“清潔工”的角色,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默默維護著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同時,鳥類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或減少,也會導致它們的獵物或天敵數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特別是某種鳥類的滅絕,不能僅僅被看作是一個鳥類種類數量減少的問題,而是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生態功能的終結,潛藏著生態“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風險,破壞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關愛鳥類,就是關愛我們共同的未來。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在謀求生存和發展中與鳥類結下了深厚友誼。家雞的馴化是人類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極大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鳥類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早期文化中的鳥類圖騰崇拜,還是唐詩宋詞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抑或是《百鳥朝鳳》《天鵝湖》等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
億萬年的事實說明,這些大自然的精靈,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它們不僅是我們的親密伙伴,更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近代以來,工業污染、城市擴張、森林砍伐、氣候變化、入侵物種等因素,導致鳥類的生存空間遭受前所未有的擠壓。保護鳥類,刻不容緩。
作為世界上鳥類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有1500多種鳥類,其中候鳥超過800種,占比超過一半;全球共有9條主要的候鳥遷飛通道,其中有4條經過我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就加強包括鳥類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多維度推進鳥類保護行動。國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中國行動計劃(2024—2030年)》等,為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行動指引。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鳥類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第一批國家公園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120余處,有效解決了保護空間碎片化和孤島化問題,鳥類棲息繁衍環境穩步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瀕危鳥類種群數量穩中有升,例如,1981年5月,陜西洋縣發現當時世界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2023年,全球朱鹮種群數量已達1.1萬只,朱鹮棲息地正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朱鹮的受危等級也由極危降為瀕危。
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不斷完善,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結果顯示,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為迄今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與此同時,各地也探索運用科技手段,強化科普教育,加強棲息地保護。例如,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和西太平洋遷飛路線上的遼寧盤錦,每年遷徙停歇鳥類超百萬只。當地建立2個監測平臺,利用大數據對候鳥遷徙路線、棲息時間、種群數量等進行分析,對候鳥遷徙通道、停歇地、繁殖地等區域加強巡護值守,確保候鳥遷徙安全。
未來,我們還應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重要鳥類棲息地。積極利用“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形式,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公眾保護鳥類的意識。積極參與國際履約與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鳥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關注鳥類、愛護鳥類,共同守護藍天精靈,定能讓悠悠鳥鳴奏響美麗中國新樂章,讓地球家園更加絢麗多彩。